1/4 + 1/16 + 1/64 + 1/256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数学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0年4月13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0年4月13日) |
数学上,1/4 + 1/16 + 1/64 + 1/256 + ...是一无穷级数,在数学史上是其中一个较早给算出总和的例子,由阿基米德于公元前250-200年发现[1],其总和为1/3。一般来说,对于任何一个 a,若等比数列的第一项是 a,而公比为1/4,其收敛总和如下:
图像示范
通常以正方形和三角形来展示“1/4 + 1/16 + 1/64 + 1/256 + ...”这一无穷级数;将一个正方形或一个三角形分成四等分,每一分的面积为原先的四分一,并不断重复(如图左[2][3])。
假设图左的正方形面积为1,则最大的黑色正方形面积为(1/2)x(1/2)= 1/4。同样地,第二大黑色正方形的面积为1/16,第三大黑色正方形面积为1/64。如此类推,黑色正方形占的所有面积为1/4 + 1/16 + 1/64 + ...,这也是所有灰色正方形或所有白色正方形所占的面积。由于这三种颜色的正方涵盖正个原先的正方形,数学上写成:
同样的几何方法也适用于三角形,如图右[2][4][5]。如果大三角形的面积为1,则最大的黑色三角形的面积为 1/4,依此类推。另外,整个图案与其中的上部分次小三角形中的图案,具有自相似的性质。若图案不断重复,将形成一个谢尔宾斯基三角形。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其《抛物线的求积》中,以穷竭法求抛物线内的面积,在过程中牵涉到一系列的三角形。左图有一抛物线,其中AE为割线,被分成相等线段,阿基米德证明三角形CDE和三角形ABC的和是三角形ACE面积的 1/4。然后,他分别在三角形CDE和三角形ABC上相似地各画上两个三角,这四个三角的面积总和为三角形CDE和三角形ABC的 1/4。如此类推,他证明抛物线与割线之间的面积是三角形ACE的4/3。
命题23:设一系列的面积 A , B , C , D , … , Z , 其中 A 最大,而每个面积为下一个面积的4倍,则:
为证明以上命题,阿基米德先计算:
别一方面:
将这方程式减去之前的方程式:
再在方程式两面各加上A,以得到最终结果[6]
现今,1 + 1/4 + 1/16 + ... 的标准写法如下:
参考
参考书目
- Ajose, Sunday and Roger Nelsen. Proof without Words: Geometric Series. Mathematics Magazine. June 1994, 67 (3): 230. JSTOR 2690617. doi:10.2307/2690617.
- Heath, T. L. The Works of Archimedes. Cambridge UP. 1953 [1897]. Page images at Casselman, Bill. Archimedes' quadrature of the parabola. [200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7). HTML with figures and commentary at Otero, Daniel E. Archimedes of Syracuse. 2002 [200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7).
- Mabry, Rick. Proof without Words: 1/4 + (1/4)2 + (1/4)3 + ⋯ = 1/3. Mathematics Magazine. February 1999, 72 (1): 63. JSTOR 2691318.
- Nelsen, Roger B.; Alsina, Claudi. Math Made Visual: Creating Images for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MAA. 2006. ISBN 0-88385-746-4.
- Shawyer, Bruce; Watson, Bruce. Borel's Methods of Summabilit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P. 1994. ISBN 0-19-853585-6.
- Stein, Sherman K. Archimedes: What Did He Do Besides Cry Eureka?. MAA. 1999. ISBN 0-88385-718-9.
- Swain, Gordon; Dence, Thomas. Archimedes' Quadrature of the Parabola Revisited. Mathematics Magazine. April 1998, 71 (2): 123–30. JSTOR 2691014. doi:10.2307/26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