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
焦循(1763年-1820年),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府甘泉县(今扬州邗江黄玨镇)人。以《孟子》及《周易》研究见著。
生平
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自幼师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还对“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一说既见于《小畜》又见于《小过》产生疑惑[1]。少年曾就读于扬州安定书院。乾隆己亥(1779年),受教于刘墉,遍习他经,“经史、历算、训诂诸学无所不精”。乾隆五十二年,友人顾凤毛以《梅氏丛书》相赠,以期“君善苦思, 可卒业于是也”,里堂遂转治天文历算之学。焦循还究心《三礼》,撰成《群经宫室图》三十一篇。嘉庆六年(1801年)中举人,翌年应礼部试不第,即不出仕。嘉庆十一年(1806年)扬州知州伊秉绶聘其与阮元等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
学术
焦循之治学可分为三个时期:学算期、治《易》期、习《孟》期。
算学
由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间,焦循相继完成多部算学著作。嘉庆元年,里堂写成〈释轮〉、〈释椭〉、〈释弧〉三篇文章。翌年,著有《加减乘除释》八卷。两年后,成《天元一释》两卷,阐述南宋秦九韶的天元术和大衍术。嘉庆六年,再成《开方通释》。对于里堂天文历算之学,阮元尝以“精意无不包,简而不遗,典而有则”誉之。此外,焦循亦兼习《礼经》,并著有《群经宫室图》两卷。
易学
焦循四十岁以后,治学方向渐变,此乃其学术之第二阶段。于嘉庆七年(1802年),因会试不第,遂潜心专研《易》学,“足不入城市者十余年”。焦循治《易》学,不依傍前人,于清代考据中,独树一帜,他建立了“旁通”[2]、“当位失道”、“时行”[3]、“相错”、“比例”[4]等《易》学法则,以为卦爻规律[5]。焦循还运用“六书”中假借去诠释《周易》经、传文的主张,“非明六书之假借转注,不足以知彖辞爻辞十翼之义。”[6]。嘉庆十八年(1813年),焦循完成《易通释》十二卷。翌年,复提其要为《易图略》、《易章句》。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以此三书合刊为《易学三书》(全名《雕菰楼易学三书》)。嘉庆九年(1804年),又仿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之体例,著有《论语通释》十二篇,以阐发《论语》忠恕之理。
焦循的易学别具一格,本质上属于象数一派。焦循的易学是对汉代易学的继承和发展。李慈铭曾指责焦循的易学是“貌为高简,故疏者概视为空论耳。”[7]
孟学
《易学三书》既成,焦循又转治《孟子》。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二月,始撰《孟子正义》一书。焦循先编订《孟子长编》十四帙。后再就《长编》所录,损益增删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焦循病殁,未及完成《孟子正义》之誊校工作。由焦廷琥续校《孟子正义》。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廷琥亦以病终。最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终由焦循之弟焦征将《孟子正义》付梓。
著作略目
- 《天元一释》两卷
- 《加减乘除释》八卷
- 《开方通释》
- 《群经宫室图》两卷
- 《论语通释》
- 《易通释》十二卷
- 《易图略》
- 《易章句》
- 《孟子正义》
- 《六经补疏》二十卷
- 《古文尚书辨》八卷
- 《毛诗物名释》二十卷等
- 《邗记》六卷
- 《北湖小志》六卷
- 《扬州府志》
- 《李翁医记》二卷
- 《沙疹吾验篇》一卷
- 《医说》一卷等
- 《雕菰集》二十四卷
- 《里堂诗集》八卷
- 《里堂词集》二卷
- 《仲轩词》一卷
- 《剧说》六卷
注释
- ^ 后来焦循认为,“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所以复见于小畜卦和小过卦,是由于小畜卦上九爻与豫卦六三爻旁通互易后,豫卦变成了小过卦。他说:“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其辞又见于小过六五。小畜上之豫三,则豫成小过。……解者不知旁通之义,则一‘密云不雨’之象,何以小畜与小过同辞?”
- ^ 阮元在《通儒扬州焦君传》中说:“旁通者,在本卦,初与四易,二与五易,三与上易,本卦无可易,则旁通于他卦,亦初通于四,二通于五,三通于上。”朱骏声认为焦循“以《九章》之正负,比例为《易》意,以六书之假借,转注为《易》词。其其间不无心得,而附会难通者十居八、九。”(卷二《书焦孝廉循易图略后》)
- ^ 阮元在《通儒扬州焦君传》中说:“先二五,后初四、三上为‘当位’。不俟二五,而初四、三上先行,为‘失道’。《易》之道,唯在变通。二五先行而上下应之,此变通不穷者也。或初四先行、三上先行,则上下不能应,然变而通之,仍大中而上下应。……此所谓‘时行’也。”
- ^ 焦循自誉“学《易》十许年,悟得比例、引申之妙,乃知彼此相借,全为《易》辞而设,假此以就彼处之辞,亦假彼以就此处之辞。”(卷八《周易假借论》)
- ^ 焦循在《易图略·叙目》中说:“余学《易》所悟得者有三:一曰旁通,二曰相错,三曰时行。此三者皆之言也,孔子所以赞伏羲、文王、周公者也。夫《易》犹天也,天不可知,以实测而知。七政恒星错综不齐,而不出乎三百六十度之经纬;山泽水火错综不齐,而不出乎三百八十四爻之变化。本行度而实测之,天以渐而明;本经文而实测之,《易》以渐而明。非可以虚理尽,非可以外心衡也。”
- ^ 焦循《雕菰集下·与朱椒堂兵部书》
- ^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收于《丛书集成三编》
-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 李明辉:〈焦循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及其方法论问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坂出祥伸著,廖肇亨译:〈焦循的学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坂出祥伸著,杨菁译:〈关于焦循的《论语通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何泽恒:《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 陈居渊:《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 赖贵三:《焦循年谱新编》,台北:里仁书局,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