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第一代凯恩斯男爵(英语:John Maynard Keynes, 1st Baron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一般称作凯恩斯(或译为凯因斯),英国经济学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
---|---|
出生 |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兰剑桥郡剑桥 | 1883年6月5日
逝世 | 1946年4月21日 英国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郡 | (62岁)
国籍 | 英国 |
配偶 | 莉迪亚·乐甫歌娃 |
研究领域 | 概率论、政治经济学 |
学派 | 凯恩斯学派 |
母校 |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
受影响于 | 亚当·斯密、李嘉图、休谟、密尔、马尔萨斯、西尔维奥·格塞尔、摩尔、马歇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丹尼斯·罗伯特森、米哈尔·卡莱斯基 |
影响于 | 库兹涅茨、萨缪尔森、希克斯、G·L·S·沙克尔、维克里、加尔布雷斯、闵斯基、席勒、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罗宾逊 |
贡献 |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流动偏好、消费乘数、AD-AS模型 |
凯恩斯一反自18世纪亚当·斯密以来尊重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预的经济学思想,他主张政府应积极扮演经济舵手的角色,透过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抗经济衰退乃至于经济萧条[1]。
凯恩斯的思想不仅是书本里的学说,也成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经济萧条时的有效对策[2],以及构筑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繁荣期的政策思维,因而被夸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或译救世主)”[3]、“战后繁荣之父”等[2]。一度主宰资本主义的凯恩斯思想也成为经济学理论与学派之一,称为“凯恩斯学派”,并衍生数个支系,其影响力持续至今。
在事业上,凯恩斯担任公职,出任英格兰银行董事,并且是数个慈善信托的顾问;他自己也做投资,而且是个成功的投资家,因此凯恩斯可谓是理论与应用兼具的经济学家典范。在生活上,凯恩斯是风雅人士,他赞助艺术也做收藏,并且嗜品美酒,尤其是香槟。凯恩斯十分善于言辞,雄辩滔滔;其文笔也很出色,由后世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被《财星》杂志誉为“自凯恩斯以来文章写得最好的经济学家[4]”一事可见一斑。1999年《时代》杂志曾如此追忆凯恩斯:“高大[5]、迷人、充满自信”[6]。
生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883年6月5日出生在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自1870年代起于剑桥大学的彭布罗克学院做特别研究员,之后成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著有逻辑学与经济学方法论的教科书,后来又被推选为剑桥大学的教务主任(Registrary)。他的母亲弗洛朗斯·艾达·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之一。
他7岁进入珀斯中学,2年后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几年以后他的天才渐渐显露,于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一年后,他考取伊顿公学,并于1899和1900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他以数学,历史和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毕业。1902年,他成功考取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奖学金;原先攻读数学,并对哲学有兴趣。1921年,凯恩斯发表《概率通论》(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深入探讨概率论的哲学与数学基础。凯恩斯在书中批评了概率论的经典诠释,认为应该将概率理解为假说与证据的一种逻辑关系,为后来的概率逻辑学派奠定了基础。知名数学家伯特兰·罗素赞誉本书”毫无疑问是长久以来关于概率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再怎么称赞也不为过。”[7]
但后因阿尔弗莱德·马歇尔的鼓励而开始研究经济学。
家庭
1921年凯恩斯陷入了对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莉迪亚·乐甫歌娃的热恋。两人在1925年成婚[8],被认为是智慧和美丽的结合。据说两人的婚姻美满幸福,[9]但没有子嗣。
凯恩斯可能是名双性恋者[10][11]。早年主要爱慕对象为男性。[8]作为对性持开放态度的布卢姆茨伯里派的热心成员和剑桥使徒。他最为重要的人是画家邓肯·格兰特。两人自1908年相识后就一直交往甚密直到1920年代,格兰特都在凯恩斯的感情和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地位。另一位是作家立顿·斯特拉其。[8]。
学说概要
凯恩斯可谓经济学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使人们对经济学和政府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
- 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下的时候,非自愿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非自愿性失业问题[12]。
-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的这些思想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政策也带来停滞性通货膨胀,因此也称他为“战后滞胀病之母”。[2]
新凯恩斯学派是20世纪50、60、70年代[13]时,部分经济学家为应对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挑战而提出的。差异有以下二点:
- 保罗·萨缪尔森等新凯恩斯学派学者把国家干预不只视为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而当作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主张在萧条时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采用紧缩性政策抑制经济,以求让经济平稳发展。
- 新凯恩斯学派除了凯恩斯学派一様重视财政政策外,也主张同时调整货币政策,以对经济的刺激更为有力[14]。
新兴凯恩斯学派是劳伦斯·鲍尔、格里高利·曼昆、戴维·罗默、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乔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的[14],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新凯恩斯学派由于无法解释该现象受到了怀疑,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新兴凯恩斯学。主要特色是基于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展开分析[15],它假设名义工资和产品价格是可以调整的,但是调整速度十分缓慢。
社会活动
凯恩斯不但是一个理论家,而且是一个实践家。他曾经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务部工作,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经济学讲师,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任《经济学杂志》主编,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英国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二战后英国百废待兴,凯恩斯代表英国政府出访美国以求得贷款协助重建。欠款至2006年12月31日始还清。
批评
古典经济学家哈耶克和其他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相关人物,曾对凯恩斯主义作出过公开批评。亨利·赫兹利特批评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的理论没有一个是真实而原创的。
与凯恩斯的理念相对,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前者的论点都是错误、具有误导性的,他指出凯恩斯的理论仅仅在特殊情况下才能成立。例如,凯恩斯假设货币的周转速度是一定的,个人或企业短期内无法加以改变此宏观经济。而熊彼特指出所有现实迹象都与这种假设相反。时至今日所试行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不管是原始的凯恩斯主义还是被弗里德曼修正了的凯恩斯主义,都已经被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击败。再例如,凯恩斯认为通过操纵几个简单的货币关键因素—政府开支,利率,信贷量或货币流通量就可能维持就业水平和经济繁荣稳定的永久性均衡,但熊彼特的认为符号经济作为主导经济的出现 ,反而打开了通向专制的大门。另外,熊彼特还将凯恩斯所忽略的经济体系“外面”的“边缘”的因素“创新”,作为经济体系真正的核心因素来对待。两位20世纪最负盛名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在经济原理及政治观点上皆可见一斑。
主要作品
-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 《货币改革论》(1923)
- 《货币论》(1930)
- 《劝说集》(1932)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参见
|
|
参考资料
- ^ 李宗悌. 英國凱因斯在亞洲復活. 远见杂志. 2011年1月, 295 [2014-01-19].
- ^ 2.0 2.1 2.2 第十八课 罗斯福新政. 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01-18 [2014-01-19] (中文).
- ^ 重溫凱因斯經濟學,揭穿金融體系表象. 经理人. [2014-01-19].
- ^ 原文:“writes better than any economist since John Maynard Keynes”
- ^ 凯恩斯身高有6呎6吋,约198公分。
- ^ 原文:“tall, charming and self-confident”
- ^ Russell, Bertrand. Review: 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 By John Maynard Keynes. Mathematical Gazett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July 1948, 32 (300): 152–159 [A reprint from July 1922 per this index]. JSTOR 3609931.
- ^ 8.0 8.1 8.2 Heilbroner, Robert L. The man who made us all Keynesians.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5-11 [2014-01-18].
- ^ 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 glbtq. [200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2).
- ^ Sources describing Keynes as bisexual include:
-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 Indo-European Publishing, 2011, see back book cover notes, ISBN 160444116X, 9781604441161
- Paul Levy, "The Bloomsbury Group",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ed. Milo Keyn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 65, ISBN 052129696X, 9780521296960
- David Warsh, Economic Principles: The Masters and Mavericks of Modern Economics, Simon & Schuster, 2010, p. 3, ISBN 9781451602562
- ^ 性別傾向影響偉大經學家的理論建構?凱因斯是同性戀 美國人在意. 台湾性别人权协会.
- ^ 陈博志. 只用凱因斯政策救不了美國. 看杂志. 2011年9月, 96 [2011-09-15].
- ^ The Neoclassical-Keynesian Synthesis.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ebsite. The New School.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6-05).
- ^ 14.0 14.1 经济学派:新凯恩斯主义
- ^ 经济自由与经济干预理论的历史演进